《告白》如同於書裡的內容,是書中角色們的「自我告白」,
從國中教師—悠子老師發現自己的小孩竟是班上的A、B同學所殺害的,
進而展開自己的報復。
而從書裡頭分章的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傳道者的各篇內容中,
可以發現被害者、加害者、被害者的親屬、加害者的親屬、及各動向旁觀者的影子。
這部小說承接湊佳苗小姐的故事作風,從同一件故事進而去延伸各個面向的觀點及角色,
這也是非常厲害的寫作技巧,也讓閱讀的人在不同角色變化中,
可以設問一些常被社會所忽略或是誤會的議題。
這部小說也被翻拍同名電影,劇情變化不大也同樣非常精彩。
在看這部小說的同時,我腦中也不停的掠過一個問題,
就是殺人犯在犯案的同時想著什麼?是憤怒難耐?是理智冷血?
而在這小說中我看見加害者的身上有點非常明顯的特質就是「自我中心」,
當然一開始我以為那樣的特質是「自私」,但其實「自私」所謂的是在利益交易上,
自私的人即便知道自己想要的利益有可能是他方損失受傷但仍舊不擇手段;
而「自我中心」的人不然,他們對於自我利益的意識並不是那麼明顯,
也不清楚自己的所為會造成對方多少的損害,
明顯的行為就是渴望他人的認同、認為自身的存在是重要或是有價值的,
我認為在犯案者A、B的身上都有跡象,像是A課業傑出、名列前茅,
但是心裡卻是常常看不起同儕或是父親等,
認為生育他的母親跟他才是這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
而B則是一個平凡的孩子,無論犯了什麼錯都還是備受母親的寵愛,
但是這樣不正確的關愛及寵溺之下,他自我的存在的價值與母親理想的樣子產生了衝突,
最後在衝突下殺害了自己的媽媽。
兩個個性天賦截然不同的孩子,兩個極端的母親影子,在他們身上起了不一樣的作用,
但卻都引領到了同樣的悲劇。當然在細分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及生長背景就有點冗長了,
但當社會中真的發生了這樣的真實案件話,姑且不論加害者、被害者本身,
忿忿難平的受害者家屬、遭受社會眼光看待的加害者家屬、受媒體傳播影響的青少年,
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誰才是真正的加害者?
這個問題是很大的社會議題,當然也存在在社會上很久了,
試著想想看誰又有責任或是義務去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