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日本文學,我覺得就一如我對日本人個性的感覺-隱晦又深沉。
而《行人》又是極富思想性的一部作品。
故事大概敘述長野二郎的哥哥—長野一郎,在面對自己的妻子,
愛卻無法順意,甚至懷疑起是妻子的行為不忠,還讓自己的弟弟與妻子在外夜宿,
試探其忠心,但卻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妻子的不忠,
最後開始自我懷疑甚至是精神混亂。
在我初次閱讀之下,我對於這樣的作品不是很感興趣,
甚至中間讀來有些苦悶,因為也許以旁觀者來說,
我也許會給主角一句「想太多」了,但後來我細查了作者的生平跟經歷,
夏目漱石二十四歲進入大學後,就深受「厭世主義」影響,
這種厭世主義是老莊哲學的翻版,認為人生並無真正幸福可言之思想,
又做厭世觀、悲觀哲學,而夏目漱石正值壯年時身體卻得肺結核,
到了中年更因為孤獨而精神衰弱,此後他便一直深受病魔與心魔所折磨,
《行人》便是在這反覆病痛的過程中所創作的。
再回讀書中主角長野一郎的複雜心理,想要「幸福」,卻研究「幸福」,
最後被「幸福」所困惑,而什麼都沒得到,卻獨立起自己的存在,隔絕自己的世界,
這樣了解後,我為長野一郎的境遇感到哀傷,身為中文系的我,其實認識許多這樣的人們,
他們並不是得不到「幸福」,而是他們具有比一般人更敏銳更敏感的心靈,
他們也並不脆弱,但他們不斷在「思考」,思索生活中看似細微的事物,
尋找事物的本質,有些人在尋求的過程中會開始質疑一些本應該是純粹的事物,
例如「愛」、「信任」等,最後甚至會為這樣的感情及問題感到害怕、痛苦。
這部作品我覺得讓我對於夏目漱石的作品跟日本文學有相當的體會及了解,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及思考中,開始變得複雜,甚至把乾淨單純的事物開始變得複雜。
我閱讀後的心得是《行人》是夏目漱石的內心寫照,他看著旁人的自由自在,
而他卻被心中的疑問跟懷疑所困惑、拘束,但卻又無法解脫或是放下,
也隱晦闡述了在當時的社會裡,對於女性角色的看法的轉變。
而關於《行人》這個標題,我認為的意義是:「行走在人生道路之上的人」。
您們認為呢?